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动态
27 Jul.2021

《陕西日报》专访贺西京院长 彰显三秦学人风采

来源:国际医学

      编者按:7月21日,《陕西日报》刊登了《贺西京:国之名医守护万千脊柱》,陕报记者以客观细腻的笔触展示了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北院区院长心系百姓,致力医学孜孜以求,守护脊柱默默奉献的动人风采,让我们透过文字,一同走近“国之名医”。

   图片3_副本.jpg

贺西京:国之名医守护万千脊柱

 

 

贺西京,医学博士、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原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院长,现任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北院区名誉院长。

贺西京在颈椎病、脊柱畸形、人工颈椎关节的研制与应用等领域颇有建树,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陕西省骨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科技部国家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享有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三秦学者”、“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等荣誉称号;曾主持国家重点专项等重大课题及重点研发计划、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际发明专利2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收录160余篇;先后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160余人,学生遍布世界一流名院。从医30多年来,贺西京深耕脊柱外科,医治尽心,让万千患者放心。

他是国内著名的骨科专家,参与脊髓损伤细胞治疗、3D打印人工椎体临床应用研究等7个国家指南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他率团队研制了可动人工颈椎和可动人工寰枢关节假体,成功实施国际首例人工可动寰枢关节置换术,填补了一项国际空白;他首次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颈椎钛板、穹窿顶钛笼,以治疗复杂颈椎病,使手术成功率大幅提高,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就是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北院区名誉院长贺西京。

这位在脊柱外科深耕数十年的医者,以“脊柱脊髓损伤相关疾病的细胞保护、功能恢复及治疗关键技术”“3D打印可动人工颈椎”等尖端研究成果,荣获多项殊荣,成为国内外骨科界当之无愧的“大咖”。7月16日,记者初见贺西京时,对他的低调、谦和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执着专注的研究态度、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深深地感动着周围每一个人。

 

治疗方法国际领先

寰枢关节是指人体脊椎最顶端的两节椎骨的连接处,亦称“颈颅交界区”,此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被称为脊柱外科的禁区。寰枢关节的主要功能为旋转,占整个颈椎旋转功能的50%。传统颈椎融合手术后,颈部的旋转活动度会明显降低,要达到正常的旋转角度,只能靠身体的旋转来代偿,给患者日常生活增加了许多不便与潜在的风险。

寰枢关节与颈内动静脉、椎动脉、脊髓、气管食道等部位紧紧相拥,手术稍有不慎,患者轻则瘫痪、功能丧失,重则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甚至死亡。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目前国内外手术治疗寰枢关节创伤或疾病时,几乎全部采用了保守的融合固定方案。

这样精细至极、困难重重的手术,没有成为贺西京面前的“拦路虎”。

早在2006年,贺西京便首次提出颈椎次全切术后及寰枢椎前路手术可动固定理念,创新研发可动人工颈椎和可动人工寰枢关节假体,并通过大量生物力学及动物实验验证了此类手术方式的可行性。相比于传统颈椎融合手术,将可动人工颈椎和可动人工寰枢关节假体用于手术部位重建,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稳定性,还能有效模拟正常颈椎的三维方向运动,使手术节段更加符合颈椎生理功能特性。

2016年11月22日,以贺西京为首的多科室医生协同作战,为一名来自甘肃、被确诊为“游离齿状突畸形,寰枢椎脱位,颈髓损伤不全瘫”的患者进行了世界首例可动人工寰枢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四肢活动正常,标志着此次手术的成功。

此次手术的成功,是贺西京及其团队在这一特殊脊柱区域的坚持与奋斗。但贺西京没有就此止步。此后几年,他和团队再接再厉,发明了人工可动固定颈椎系统、人工可动固定腰椎系统,先后获得了中国、欧盟、美国的发明专利,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省部级基金项目支持……

 

“医工”结合创新

医院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医生救治妥当、及时、有效,患者的生命才能得以保全,健康才能得以保障。然而任何一场疑难手术的背后,都离不开时间与阅历的积淀。

10余年的积淀里,贺西京借助3D打印技术,“医工”结合,让手术中所需的“人工颈椎”加工速度增快、个性化增强、模型修改更加简便。贺西京团队在“3D打印技术重建脊柱脊髓功能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研究”上成果颇丰,可动人工椎体—椎间盘复合体植入、可动人工颈椎假体、人工寰齿关节等置换手术都已应用到临床。

治愈患者也是追求完美的过程。贺西京在临床实验中对自己的业务要求精益求精,对患者做到一丝不苟。“3D打印颈椎植入穹窿顶钛笼,比传统钛笼好很多。它解决了传统钛笼要由人工剪裁而成、边缘锐利,支撑点少使得应力增大以及与椎体贴合度不好,临床中常常引起塌陷、移位等相关并发症的问题。现在的钛笼虽然支撑效果好,但是弹性模量大。也就是说,它太硬了,时间一长,容易在体内发生塌陷和变形。”贺西京告诉记者。

目前,贺西京正着手进一步改良“人工颈椎”的材料。“我们现在正在探索复合材料,它比钛软一点,也能和周围的人体组织长到一起,并利用3D打印技术集成材料,做到最优。”贺西京说。

贺西京曾赴瑞士、澳大利亚学习脊柱侧弯及脊柱疾病的临床外科治疗、人工关节置换理论与技术,在治疗骨科疑难病、高危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贺西京带领他的团队继续向医学高峰进发。“我们正在实验用3D技术打印出细胞做成生物膜,贴敷在脊髓损伤的部位,届时无须注射即可移植细胞。”贺西京说。

 

桃李满天下

现在,贺西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与学生一同做科研,骨科人才“满园花开”的局面是他的殷殷厚望。

提起自己的学生,贺西京十分骄傲。“有些学生跟着我学习已经近10年了,我会建议他们出国留学,学习先进的技术,打好科研基础,更好地回馈社会。目前看来,他们很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做得十分出色。”贺西京欣慰地说。

提起自己的导师贺西京,骨科医生秦杰十分自豪。秦杰初见贺西京时,贺西京刚完成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任务,凌晨4时才赶回来,在仅仅休息了不到3个小时后,他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在秦杰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贺西京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联系出国事宜;留学前夕,贺西京鼓励他要刻苦努力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留学期间,贺西京的电话总能够随时接通,给予他鼓励和支持;在工作中遇到困惑和困难,贺西京也会提供无私帮助……回忆起这么多年的点点滴滴,秦杰说:“贺老师不只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也是一名合格的人生导师。”

贺西京正是以他卓越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并在全国各地救死扶伤、造福人民,做好榜样的力量。

曾经参加过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两次自然灾害救援的贺西京,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积极赶往一线分享临床治疗经验。

国内疫情得到很好的控制后,贺西京还参与了多次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跨国远程视频会议。“我们毫无保留地把西安国际医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援鄂医疗队在湖北抗疫一线积累的大量预防、感控、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经验分享给国外同仁。希望这些经验能更快更多地分享给国外医疗机构,帮助他们救助更多患者。”贺西京说。

图片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