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化 - 艺苑拾珍
21 Apr.2018

生活中的“禅”意

来源:国际医学

       最近爱听许巍的《蓝莲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只听一句,就觉得很干净,很舒服,仿佛将心灵带入一种穿越的旅途,以无法言说的美妙感受心灵由凡入胜的历程。受此启发,整理自己生活中一些心得杂感,拉杂写来,遂成一文,与“生活禅”有关,大意是:求佛不必进深山,触目随缘皆禅意 。只要心境恬淡,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甚至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朦胧浅淡的微笑都会让我们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带给我们浓浓的禅意。

     《六祖坛经》里讲:不识字的慧能出家前做樵夫的时候给一富人家里送柴,无意中听到佛堂里在颂持《金刚经》,立即就被吸引,后来出家后听五组弘忍法师讲解《金刚经》,当他听到其中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开悟,心里生出无尽的欢喜,顿悟后的他,后来历尽千难万阻,终成影响千古禅林的一代宗师。

      反复参悟使慧能顿悟的这句经文,何谓“应无所住”就字面理解应该就是自性空灵,心头敞亮,自己的心念不会被任何的事物牵绊,不被任何外表所迷惑,没有纠结,没有负担,遇事随缘而行,不住念,不纠结,不钻牛角尖,从而“生其心”生出无尽的智慧和大光明。

      但是红尘万丈,利绕纷争,如我等凡夫俗子要想达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不断净化心灵,于是,静夜观心,跏趺而坐,双手接印,面带微笑,下颌回收,全身放松,整理思绪,修正习性,敬仰菩提,消除我执,静默归真,等待光明。

       刚开始打坐静修的时候因为定力和修为不够,根本无法进入灵魂安静清明的世界,心绪反被前缘后欲、恩怨情仇、沉渣往事所牵引,翻腾如蛟,接印的双手无力抚平褶皱四起的心潮,微笑的面影无法笑对尘世的颠倒,回收的下颌难拢八风肆虐的呼啸。只有坚持不懈的修炼自己的内心,清心寡欲,自省自悟,方能在某天顿悟,突然契入禅机,滚滚清流醍醐灌顶,以无法言说的美妙和喜悦真正进入灵的殿堂。

       直到这时方能以白天和夜里所有的姿态结成心的跏趺:思时,头脑清晰直达事物根本;食时,细细感受五谷在口中融化的味道;睡时,倾听呼吸如丝似缕般飘渺;行时,敏捷自如筋骨相互协调;衣时,体味肌肤与布帛亲吻的曼妙。这时的你,已然倒掉内心的沉渣,为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温暖的阳光照进来,充满幸福和喜悦,你的灵魂是清灵而安静的。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我们修炼心灵的道场,俗话讲“一生走尘土,半世困阡陌”,人生在世无非是一场穿越的旅行,难免经历风雨挫折,起伏波折,所以无需抱怨生活中的坎坷,要相信,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因果,痛苦是因为执著,快乐来自于放弃,而生活是各种关系的持续过程,要活在现在,需死在昨天,需要放下先入为主的固有成见。坚定信心,把最强的风暴也只当幻影,当所有的风暴过去,剩下的只有更加淡定的心态和更加坚强的生命,浮华过眼,锦绣成灰,没有恒久的繁荣,也没有不变的落寞,君不见堂皇转眼凋零,喧腾转瞬即逝。要深刻地了悟:经是佛语,禅是佛意,所谓修禅修的就是一颗平淡的心,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既能拿得起,又得放得下。慧能出家后有一偈语至今仍被广为传颂:“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他看来,人生只不过是一个虚妄,人的自性应该是空明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一切悲剧,都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

       当你真正领悟到这一层时,你会恍然大悟,佛乃觉性,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心即灵山,只要心中有佛,在哪儿都一样。你就会明白,有时候你最在乎的也许并不重要,你最看重的也许并不值得。你就会“天趣忙中得,心花静里开”从平凡而忙碌的生活中发现美好;你就会明白,世上没有神仙,却有神仙一般快活的日子,你就会逍遥自在,悠游林间,善于感受松涛林莽的天籁之音;你就会平和而充实地生活,领悟到“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这句诗的真谛。

      也许这时,你已经隐约感觉到什么叫做生活禅:“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任心自在,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行住坐卧,快乐无忧,故名为‘佛’”。也许这就是禅的美妙:所有的符号都不是实质,所有的实质都不依赖于外表,所有的奇妙都不可以描述,所有说出来的都已经离经叛道,包括我刚刚讲过的。(阿远)